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消费是为了解决温饱与基本生活,那么当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一味追逐“身外之物”上升到强调自我体验,其中身体是本钱、健康是刚需。
但出人意料的是,年仅20出头的95后也开始迈入了养生的领域。
“熬夜敷面膜、啤酒加枸杞、蹦迪戴护膝”,这些“朋克养生”的操作在年轻人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边“作”边“补”的生活方式也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爱玩又惜命”的年轻人所选择。这种养生既不同于靠科学饮食的专业养生,也不似管住嘴迈开腿的克己养生,而是一种不费事、随时都可以发起的碎片式养生。
这种“朋克养生”的方式也再次掀起了国内保健品市场上的一股浪潮。
但前有鸿茅药酒有害身体,后有碗装燕窝不含燕窝成分,保健产品屡屡爆雷也从侧面印证了健康养生行业面临的监管难题。
因定位不清、认识尚浅,保健品被纳入食品范畴管理,从法规层面制约其保健功能的有效性,但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保健品监管法,而如何界定是否违法成了保健品监管条例至今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现阶段监管往往是结果导向,对过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功了收编、失败了打压,这一路径面对行业迅猛发展早已力不从心。
未来或需探索大政府、大市场监管并行的新模式,即搭建政策多维度的前置性配合+市场灵活多样、及时调整的标准化管理的双轨道互通的新监管。
具体而言,政府在完善机制体制框架性建设,让大健康市场行为明确边界、有法可依的同时,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寻找支点撬动市场力量,就如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让具体的监管举措纳入大市场监管范畴,真正让“内行管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