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旅游文化行业平台,火热示范招商中,招商电话:029-86630006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快报 » 旅游资讯 » 正文

当今年轻人的假养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13  浏览次数:196
核心提示:  熬着最深的夜,吃着最贵的保健品啤酒杯里泡枸杞,可乐罐里加党参一边伤一边补的朋克养生成为越来越多90后的选择,而市场也看
  “熬着最深的夜,吃着最贵的保健品”“啤酒杯里泡枸杞,可乐罐里加党参”……一边伤一边补的“朋克养生”成为越来越多“90后”的选择,而市场也看准了年轻人的健康焦虑,噱头十足的保健品层出不穷。
 
  吃保健品比吃饭规律
 
  作为刚入职互联网公司的职场新人,26岁的柳昕几乎从来没在晚上12时前入睡过。“加班是常有的事,就算回了家,手头也还有很多没处理完的工作,不知不觉就弄到半夜。”即使是躺在床上,柳昕也舍不得马上放下手机,刷短视频早已成为她的睡前必修课,“只有那点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长期熬夜让她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不是感冒就是胃疼,脸上经常爆痘,头发也比之前掉得多。”柳昕感到内心的焦虑在一点点累积,“之前还提醒爸妈不要乱买保健品,结果自己倒买上了。”
 
  尽管早上总是来不及吃早饭,但她会提醒自己上午吃1粒葡萄籽胶囊;尽管午饭常常点外卖,但她下午会服用2粒抗糖丸;尽管晚上依然不会早睡,但她觉得吃2粒防脱发胶囊就能少几分负疚感……“这么看来,还真是吃保健品比吃饭都规律。”柳昕苦笑着叹了口气,“因为怕身体透支、怕皮肤变糟,但又不想改变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充满矛盾的‘朋克养生’。”
 
  在丁香医生发布的《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90后”的健康状态自评分仅为6.2分,低于“70后”的6.6分和“70前”的6.9分。相比之下,饮食健康度和运动健康度的评分,“90后”仅为5.1分,而“70前”则要多出将近2分。从健康努力状态来看,“90后”同样分值偏低,仅为5.8分,明显少于“70前”的7.4分。
 
  鼓吹功效放大养生焦虑
 
  “热巴同款”“薇娅推荐”……在电商平台上,类似这样的标签出现在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介绍中。如今的保健品行业逐渐细分出年轻市场,就连选择代言人都紧跟流量和热榜,而宣传阵地也从广播电视转战到社交平台。除了那些带有专用标志“蓝帽子”的保健食品外,还有不少普通食品也将自己打造成具有神奇功效的养生神器。
 
  “吃什么会导致肌肤糖化?爱喝奶茶甜饮、爱吃火锅撸串、爱吃外卖面食……”在一款到手价288元的进口抗糖胶囊广告中,商家将产品适用人群定位于“想要保养肌肤但又不能放弃外卖的新锐白领、想胡吃海喝但又怕胖怕伤害皮肤的奶茶妹妹蛋糕姐姐、想轻松抗老化但糖分代谢缓慢的忙碌年轻妈妈”,宣称可以“从源头抑制糖化,修复糖化损伤,减少胶原蛋白流失”,只要“1天2粒”就能“轻松抗糖”。
 
  “熬夜,作息不规律,黄脸婆预警”“手机电脑屏幕辐射,比同龄人加5岁”,在一款月销量超过1万件的胶原蛋白宣传页面上,商家列举多个所谓的“胶原蛋白流失信号”,强调“女生过了20岁,就要开始补充胶原蛋白了”,并标榜这款产品成分极简、纯度更高、吸收更好,可以“直达真皮层”“喝出水嫩弹滑”。不过,包装盒上的标签显示,这款产品并非保健食品,只是固体饮料。
 
  相比于传统需要蒸、煮、炖等烹饪工艺才能吃到的养生食材,“开袋即食”的零食化补品显然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从号称可以“舒缓肠胃、保护心脑血管、呵护女性泌尿系统”的蔓越莓果冻条,到自诩能让“读书看手机不伤眼”的叶黄素护眼软糖,生产企业精心打造的所谓功能性食品花样百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商家甚至故意在广告页面中将涉及功效描述的部分关键词用拼音或相似汉字替代,以逃过相关审查。
 
 
[ 资讯快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快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