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不穷的放牛娃
“1986年,我才8岁,一家4口人挤在一个狭小的茅草屋里,家里穷得一年连咸鱼都吃不上一次。”吉贵是三亚市吉阳区下廖村人,家里全靠母亲一人务农过活,经常吃了这顿不知下顿。为了帮助母亲分担辛苦,6岁时,吉贵就当起了放牛娃。
吉贵上学期间,家里依旧很穷。“我从不敢在学校午饭时间和同学一起去打饭,只能等到大家都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捧着碗去打一份米饭。有时候碰上工作人员心情好,在饭上淋一些肉汤,就算我撞上好运了。”回忆起往事,吉贵的眼眶有些湿润。
吃不起咸鱼、买不起新鲜菜、不敢准时打饭……这样的生活一度让他差点产生自卑心理。但是,吉贵选择了自强,决心用双手干出一番事业,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
1996年高中毕业后,吉贵没有因为家贫不能继续上学而气馁。他开始外出打工,在经历了短暂的打零工阶段之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田牛庄园舞蹈演员。刚开始根本不会跳舞,但吉贵心想自己作为黎族人,一定能跳好本民族舞蹈。于是,他下决心从零学起,虚心向舞蹈艺术基础好的优秀前辈学习请教。为了扎实练好基本功,每一个舞蹈动作,他不知道反复练了多少回。
练好舞蹈的同时,吉贵也努力多学几样乐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赚钱,让吉贵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生活,别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凭借勤奋努力,他从一个零基础初学者变成表演队队长,积淀了职场上第一份经验财富。
奋斗无止境的排头兵
1998年,吉贵来到保亭县,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领路人——槟榔谷景区董事长程天富。1998年1月18日,吉贵正式入职槟榔谷景区。从1998年到2017年,吉贵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基层员工逐步晋升为蚩尤部经理、公司运营总监、产品开发副总、营销副总、常务副总、总经理。
工作中,吉贵以“正人先正己,打铁必须自身硬”为原则,在各方面从严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年度出勤率常年保持最高。此外,他还通过自学考试,完成了旅游专业大学课程。
在经营创新方面,吉贵带领景区对大型实景演出《槟榔·古韵》进行了两次改版,推出三月三民俗节、七夕嬉水节、黎家簸箕餐、生态服装秀、黎族婚庆活动等多个黎苗文化体验项目;在管理创新方面,推陈出新“全面绩效管理”模式;在景区工会组织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工会制度,丰富文体活动,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及保障员工合法利益,提高员工各项福利,提倡“和谐共生”的劳资关系。
经过多年经营及管理创新活动,槟榔谷景区在经营、管理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效益逐年增长,员工欢心满意,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2017年,吉贵出任景区总经理。2018年,景区完成营业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32.5%;上缴国家税收2025.4万元,同比增长66.34%;员工工资和各项福利保持8%的增长率。
村企共发展的牵线人
随着在事业上不断发展,吉贵想得更多的是村民,他想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穷孩子尽快过上好日子。“自己先富了,就应该带动村民一同致富。”
扶贫惠农,脱贫致富。随着槟榔谷景区规模不断壮大,在董事长程天富的带领下,吉贵肩负着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他经常组织管理者讨论相关工作,深入村里调研,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从30名员工到1200多名员工,槟榔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百姓支持。现在的‘景区+农户’‘务工+务农’‘村民+员工+店主’‘开心半天工’等合作管理模式,以及近年来建设的惠农一条街,都是为了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惠农一条街,直接就业村民有100多人。吉贵介绍,村民收入方式有很多种,如从景区得到合作土地的股红与租金、铺面经营的营业收入、景区内采摘果实售卖、种植苗木花卉卖给景区、在景区开农家乐及茶吧等。
2015年前,景区所在的保亭县三道镇甘什上、下村共计96户,其中20多户是贫困户。如今,在景区带动下,村里不仅基本完成脱贫任务,部分村民还走上了致富路。村民黄小梅夫妇5年前在惠民街尝试做生意,售卖自家种植的水果。黄小梅说:“2013年以前,在家务农种田一年的收入才1万多元;2013年之后,在景区内经营商铺年均收入超过5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认识吉贵20多年了,他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勤劳、能吃苦、不断学习。共事多年,他不仅是我的好助手,也是景区和村民之间的重要纽带。我们将借助海南建设自贸区(港)机遇,竭尽所能抓好‘旅游+’,更好帮助当地村民发展致富。”程天富说。